| |

新闻动态

首页 >> 首页 正文 >> 正文



“华商行天下” 视频传播系师生实践调研 | 重走丝绸之路,在天地课堂中触摸千年文明的脉搏
日期: 2025年09月15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课本上的诗句化为眼前的戈壁长风,当壁画上的飞天拂过千年的沧桑,怀揣着对视觉叙事的无限热忱与对文化根脉的深切探寻。8月5日,“华商行天下”视频传播系河西走廊丝路队(以下简称“丝路队”)踏上寻访丝绸之路的征程,此次社会实践由胡娜、许冰芸、吴茗扬、黄毅四位老师带队,带领的“华商行天下”调研团的师生们,踏上丝路艺术圣地——边塞遗址群——长城文化象征——甘肃博物馆,旨在深入探究丝路沿线的历史文化,挖掘千年文明的深层内涵。

溯源雪域文明,探寻藏地艺术

敦煌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断壁上,其崖壁主要由“洞窟地层”构成,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壁画与雕塑展现了汉、藏、印度、中亚等多种艺术风格的融合,是研究古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丝路队师生一行前往敦煌莫高窟,开展石窟壁画与雕塑的专项考察。在带队老师的讲述下,学生们重点观察不同时期洞窟的雕塑风格演变,记录壁画中的服饰纹样、建筑形制与叙事场景,为动画创作中历史元素的运用积累素材。

溯源丝路文脉,与学者面对面

随后,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马兆民研究员与丝路队师生,开展莫高窟壁画人物形象研究主题沙龙。马兆民老师以莫高窟壁画人物为核心,从造型体系、身份符号及艺术表达三个维度展开深入解析。在造型体系方面,她结合北魏第 254 窟、唐代第 323 窟等不同时期的典型洞窟案例,详细阐述了壁画人物从早期的 “秀骨清像” 到盛唐的 “丰腴饱满” 在体态、线条、比例上的演变轨迹,展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与艺术风格。

马兆民老师聚焦壁画中飞天、供养人、佛弟子等各类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其服饰的材质、纹样、配饰,以及手持的器物、所处的场景等,解读这些视觉符号所承载的身份信息与社会文化内涵。在艺术表达层面,以观世音壁画作品为例,剖析了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构图的技巧如何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叙事,体现出古代画师高超的艺术造诣。整场讲座逻辑清晰,案例丰富,将壁画人物形象与背后的佛教文化紧密联系,师生们不仅对莫高窟的艺术风格与人物形象有了更系统、深入的认识,更对其蕴含的佛教教义、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播脉络有了全面的了解,为后续的学术研究和动画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灵感源泉。

摹绘千年岩画,复刻岁月肌理

    丝路队到达莫高山美术馆,在美术馆负责人肖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岩画修复课程学习。课程伊始,肖老师通过实物展示与图像对比,系统讲解岩画常见的风化、剥落、裂隙等病害类型,解析不同病害的形成机理与判断标准。通过动手实践,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文物保护的基础技法,更直观体会到修复工作中 “最小干预”“可逆性” 等原则的深层内涵,深化了对文化遗产传承意义的理解。

伫立玉门雄关,聆听边塞长歌

走进雅丹魔鬼城,风蚀地貌如鬼斧神工,千姿百态,仿佛大地被雕刻成一座座天然雕塑。丝路队师生们穿行于奇峰怪石之间,观察光影在岩壁上的流动与变化,感受自然造物的神奇与力量。在玉门关,丝路队师生们伫立于残垣断壁之间,聆听边塞长歌。这座汉代遗存的雄关,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与历史的兴衰。学生们在讲解中感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悲壮,在光影斑驳的城墙间捕捉历史的厚重感与苍凉之美,深入了解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这些独特的地貌形态与色彩层次,为动画角色设计、场景构建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素材与灵感来源。

立文化之魂,赋技术之形,铸教学之新

从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到玉门关的苍茫风沙,再到雅丹地貌的奇形异石,与敦煌研究院马兆民研究员的深度对话,亲手摹绘岩画,复刻岁月肌理,让指尖与千年的文明脉搏同频共振。通过实地调研,反复考察,为产教融合、创新创业找到更多切入点,同时成为动画创作的灵感源泉,我们见证了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激情碰撞,为课程创新积累了独一无二的鲜活素材。

未来,视频传播系将把此次研学的丰硕成果,融入教学、科研与实践中,从而培养出一批批既能扎根大地、又能翱翔云端,兼具文化情怀与技术能力的新时代动画创作者,用画笔为古老的丝路文明,续写属于数字时代的崭新篇章!

上一条:党旗引领实践路|广告系“华商行天下”团队深入牡丹江边境,探访边境品牌传播新图景 下一条:中俄边境,探寻品牌传播新思路| 广告学系师生"华商天下行"暑期实践——哈尔滨站调研纪实

关闭

粤ICP备1705128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9 伟德国际betvlctor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增城区荔湖街华商路一号 邮政编码:511300 联系电话:020-83841874